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
百善孝为先,做人就必须要从孝敬父母做起,孝亲尊师,这是圣贤的大根大本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为什么?我们的身体得自於父母,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,我们的智慧得自於老师,老师给我们法身慧命。一个人,无论是世法、是佛法,真正成就,得力於这两个大恩人,知恩报恩。忘恩负义不会有成就,无论他有多大的福报,有多么能干,做多大的事业,最后都不会成就,为什么?像树一样,没根。像这些道理古人都懂,现在人不懂,这不能怪他,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上讲得很好,为什么不能怪他?你看佛在经上讲,先人无知。传统的教育已经丢掉好几代,满清亡国之后我们就疏忽了,但是它的影响还影响了二十几年。日本人在中国发动的战争,我们八年抗战,这八年战争之后,传统的文化影响没有了。我们从这个地方算起,至少要算到四代。所以现在人他自己不知道,他父母不知道,他祖父母也不知道,曾祖父母可能知道一点,你怎么能怪他?所以佛非常慈悲,先人无知,「不识道德」,不认识道德,「无有语者」,没人教,没有人讲,「殊无怪也」,你不能怪他。我们听了佛这个话心就平了,知道现前这个社会因缘很复杂,不是那么简单的,我们要生怜悯心。为什么?在因果里面讲,善有善果,恶有恶报,心行不善果报在后面。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是遭遇到果报叫现报,也叫花报,像植物开花,来生后世叫果报,佛家讲因果通三世的,现报。生报是什么?来生有果报,后报是第三生以后。真的不是不报,时辰未到,时辰是什么?时辰是缘分。因永远不会丧失,叫阿赖耶保存的因,遇到缘,果报就现前,叫起现行。真正懂得、明了,肯定这不是假的,那么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就不能不谨慎,时时刻刻防范自己犯过失。无意的是过失,要有意的那就是罪孽。不但罪孽有果报,无意的过失还是有果报,这不懂不行。所以真正修行心量要拓开,心量要大,要能够原谅别人,凡事不要计较。父母的恩德深重,我们应怎样做才能算是孝顺呢?
孝顺有不同的层次:一般的人对父母财、物奉养,只是小孝;功成名就,光宗耀祖,使父母光彩愉悦,是为中孝;引导父母趋向正路,远离烦恼颠倒,离开痛苦,是为大孝;视一切父母皆是我父我母,尽一切力量,使之离苦得乐,才是最无上的至孝。所以,克尽孝道,应该注意下列三点: (1)孝顺必须是长期的,不是一时的: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,我们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,也应该长期供养,使无所缺。 (2)孝顺必须有实质的,不是表面的,约有五样:一是饮食,二是衣服,三是起居,四是疾病,五是悦亲。孝顺父母必须解决父母实际需要,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匮乏,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,还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和乐,心理上的慰藉。 “汝已娶妻,当常以悦亲之心为念。夫妻互相恭敬,不可因小嫌隙,或致夫妻不睦,以伤父母之心。中庸云: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。兄弟既翕,和乐且耽。宜尔室家,乐尔妻孥。子曰:父母其顺矣乎。盖言夫妻,兄弟和睦,则父母心中顺悦也。现为人子,不久则又为人父。若不自行悦亲之道,必生忤逆不孝之儿女。譬如瓦屋檐前水,点点滴滴照样来。光老矣,不能常训示汝。汝肯努力尽子道,则便可以入圣贤之域。” 就是家常的菜蔬,只要咸淡得宜,生熟中节,不敢潦草,然后敬奉,略有好食,先进父母;至于自己,粗粝俱不计较。要奉得父母欢喜,就是尽心。大约年老的人,脾胃自然虚薄,饮食难得消化,进的食物,须要炖得热的,软烂的,香美的,方才有益。凡是生冷粘腻坚实难化之物不可与食。食不可过饱。这饮食调理,为子女者,俱要放在心上! 衣服的事,只要冷暖合宜,奉得父母欢喜,就是尽心。大约年老的人,气血自然衰弱,身体未免不耐寒暑,未曾冷先就怕冷,未曾热先就怕热。冬月衣服内棉花,每年要换新的,去旧的。薄棉袄要做两件,秋冬来渐渐加添,春暖时渐渐减去。霜冷之月,若有暖气轻裘,固是上等,如不能的,就是布被布衣,只要温暖。至于晚间,宜将热水袋,放于被内。再如夏月夏衣,须要凉爽;凡有汗者,频频换洗。这衣服调理,为子女者,俱要放在心上。 疾病的事,为子女者,须要加意调摄小心扶持,请名医专家用药。病中煎制汤药,进奉饮食,切不可生一个懈怠的心。只想你在幼小的时候,有了疾病,为父母的,不知替你调理了多少,你今日可有不尽心的理!父母有病,万一弄污床褥,为子女者,俱要勤勤洗换,切不可生一个嫌恶的心。只想你在怀抱中,便溺粪污,为父母的,不知替你洁净了多少,你今日岂可有嫌恶的理!这疾病调理,为子女者,俱要放在心上 其行住坐卧,俱要照管扶持。只要得父母安稳自在,快活过日,就是尽心了。这起居调理,为子女者,俱要放在心上! (3)孝顺必须能全面的,不是局部的:孝顺应从自己的亲人做起,然后本著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的精神,扩充到社会大众,使之解脱,离苦得乐。 “人在世间,独生独死,独去独来,当行至趣苦乐之地,身自当之,无有代者”。又说:“窈窈冥冥,别离久长;道路不同,会见无期”。又说:“或父哭子,或子哭父,兄弟夫妇更相哭泣,颠倒上下。无常根本,皆当过去,不可常保”。又说:“或时室家父子,兄弟,夫妇,一死一生,更相哀愍。恩爱思慕,忧念结缚。心意痛著,迭相顾恋。穷日卒岁,无有解已”。世尊在《善生经》里又说:“父母家室居,譬如寄客人。宿命寿以尽,舍故当受新。各追所作行,无际如车轮” 。所以我们解决这人生的缺憾。这才是真正彻底的报恩啊! 我们只要记着:要知父母恩,只看自己怎样养儿育女;要求子女孝顺,必先自己做到孝顺父母。